坚守西藏边境县36年的“电力老兵” 见证高原电网“蝶变”
拉萨7月30日电 题:坚守西藏边境县36年的“电力老兵” 见证高原电网“蝶变”
作者 李东淮 江飞波
错那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端,喜马拉雅山脉南麓,是西藏的边境县之一。1986年,18岁的佘建平从四川成都出发,历经十余天抵达山南错那县,从部队后勤连队的电站做起,在那里,他学习了电力知识,从此与“电”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近日,佘建平对记者讲述,退伍后自己转岗错那县电力部门,从砸冰发电到接入大电网,30余年间,见证了西藏边境县乃至高原电力“蝶变”。
“在部队的电站,我学习了水电站的运行维护和电力供应知识,那时虽然在部队,但也经常帮县里的水电站进行维修,也是在那时,我开始接触错那县的电力供应。”他说,退伍后自己便留在了错那县浪波电站,实现了从一名军人到一名电力人的转变。
彼时的错那县,县城的电力基本由浪波电站供应,到了冬季枯水期,来水量减少、河床结冰,极大降低了水电站的发电能力,为了保障电力供应,佘建平他们只好砸冰、疏通水流进行发电。
刚开始,他们采用木把铁锹砸冰,但冰面坚硬,木把铁锹砸不了很久,木把就会断裂。为了顺利把冰砸碎,佘建平开始寻找应对办法。“我找来几米长的钢管,焊在铁锹上,制成加长版铁锹,专门用来砸冰,又弄来钢筋和钢管焊成耙子,进行捞冰,办法虽然简单,却很有用。”佘建平回忆。
天气越冷、冰越多,县里也越需要用电,砸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。一个冬天从水里捞出来的冰堆在空地上像一座小山,要等到来年四五月才能融化。
2010年,错那县进行农电体制改革,佘建平结束了浪波电站17年的工作,调到了县供电公司任经理。初到县公司的他看着营业收入犯了难,“那时县供电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企业,但我们的收入很少,企业要生存、员工要发工资,这点收入肯定是无法维持。”佘建平说。
为了企业生存发展,佘建平对全县的用电情况进行了走访摸底调查,他发现,县里的电杆和线路严重老化,有些电杆还是木制的,线径也小,入户线就像蜘蛛网一样杂乱,还存在漏电、偷电的情况。
为了解决这些乱象,佘建平向上级部门协调,争取改造资金,将老旧的木电杆换成了水泥杆,同时将线径增大,把杂乱的入户线进行整改,将老式的机械电表升级成磁卡电表,错那县电力实现了“升级”。
规范化后,佘建平又带领职工进行业扩工程,慢慢的县供电公司营业收入越来越多,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好,职工凝聚力越来越强。
2014年,错那县电力迎来历史性时刻,正式接入国家电网,“边境县错那正式告别了缺电和电力不稳定的情况,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电力。”佘建平说,作为老电力人,自己是见证者。
2015年国网西藏电力代管错那县供电公司,佘建平通过外出学习,到其他公司实地考察,发现原来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,“以前我们开展电力抢修时,都是凭经验开展工作,没有严密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生产工器具,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。”他说,那时没有验电器,没有接地线,有时甚至用手摸电,判断能否维修。
随着错那县供电公司上划,安全生产、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,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,各种作业规范开展。
“在藏工作36年,我觉得我的初心使命就是让错那县的老百姓用上电、用好电。”佘建平说。(完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